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指南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冯俊撰写《思想解放的伟大力量》一文认为,解放思想使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昭示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光明网刊发“新时代内涵的三维向度”一文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真正对接,而且不断地将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化、明细化,并将其切实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从而使理论得以厚植。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科学概括,并且确立了促进这一主要矛盾解决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从而将共同富裕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辩证统一于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这就表明,新时代是党始终带领人民开创美好生活,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时代,是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时代,是党始终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撑中国跨越大国对抗的陷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赵卫涛撰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共建美好世界新篇章”一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急剧变化中的全球新秩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愈发敏锐而深刻地意识到,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必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复兴并不是以美国等西方大国为参照物,而是沿着自身既有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展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和合”文化与“天下”观传统,“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四海一家”等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世界观之中。再加上近代以来深受列强欺凌的惨痛经历,这些都促使当今中国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摒弃国强必霸的西式对抗性思维。另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随着霸权主义支配地位的式微,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也都应准备好迎接一个没有“一元主导”“二元对立”存在的世界。相比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立意与规划都更为高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有助于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弘扬伟大团结精神
《人民日报》刊登《大力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一文指出,团结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讲团结既是核心组织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方法,既是明确纪律要求也是鲜明政治文化。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一方面,团结精神往往和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紧密联系,如果私心太重,那无论嘴上把团结喊得多么响亮,行动上都不可能做到真团结。古往今来,金钱、地位和荣誉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境界,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把不准、立不住,就谈不上具有团结精神,更谈不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另一方面,讲团结不能穿靴戴帽、避实就虚,被形式主义包围。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拉帮结派的小团结和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相互较劲设防的伪团结。坚持实事求是,真正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不断增强能够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正团结,做到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气度,使党的团结更有基础、更有战斗力。
改革开放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了重大理论创新
《红旗文稿》刊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指出,改革开放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重大理论创新。过去长期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不仅是中国的认识,也是国际上搞社会主义的国家,乃至资本主义国家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